在疫情数据交织的虚构世界里,数字并非冰冷无物,其背后隐藏着无数鲜为人知的故事,等待人们去探寻与解读。
最近刷手机的时候,我总被两种信息轮番轰炸——一边是跳动的疫情最新数据,确诊人数、治愈率、疫苗接种进度像股票K线图般起伏;另一边是小说推荐页里那些光怪陆离的虚构世界,穿越时空的冒险、末日求生的惊险、平行宇宙的奇幻,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,却在我脑海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。
先说说疫情数据吧,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看新增病例,那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,其实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,记得上个月小区被封控时,邻居王阿姨在业主群里发消息说,她儿子在方舱医院当志愿者,每天要搬运上百箱物资,防护服里的衣服能拧出水来,而楼下开早餐店的李叔,因为客流量骤减,每天凌晨三点起来揉面团,却只能卖出平时三分之一的量,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,比任何小说都更让人揪心。
但奇妙的是,当我翻开那些以疫情为背景的小说时,又看到了另一种可能,有本叫《隔离区手记》的小说,作者把确诊病例的流调轨迹写成悬疑故事,每个确诊者都像侦探小说里的关键人物,通过他们的行动轨迹拼凑出整座城市的呼吸节奏,书里有个细节特别打动我:一个外卖小哥在确诊前最后三小时,给17个家庭送过餐,其中有个独居老人收到餐时,发现袋子里多了盒退烧药——那是小哥自己备用的,这种在绝境中依然闪烁的人性微光,让冰冷的数字有了温度。
还有本叫《疫苗方程式》的科幻小说,把疫苗研发过程写成星际探险,科学家们像星际舰队指挥官,在微观世界里与病毒展开拉锯战,书中有个场景特别震撼:当研发团队第七次实验失败时,实验室的警报声突然变成《欢乐颂》的旋律——这是首席科学家女儿录制的生日祝福,这个充满科幻感的设定,却让我想起现实中那些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几十天的科研人员,他们或许也曾在某个疲惫的深夜,收到过家人发来的语音消息。
最近在追的网文《方舱爱情故事》更绝,作者把方舱医院写成青春校园剧现场,穿防护服的护士姐姐成了"白衣学姐",跳广场舞的大妈变身"广场舞女王",连做核酸的棉签都被写成"命运探测器",有段情节特别搞笑:两个确诊患者隔着防护栏玩猜拳游戏,输的人要帮对方拿饭盒,结果整个病区都跟着起哄,这种苦中作乐的黑色幽默,不正是我们面对疫情时最真实的写照吗?
不过最让我震撼的,是看到有作者把疫情数据直接写进小说,有本叫《数字人生》的作品,主角是个数据工程师,他发现确诊病例的分布规律竟然暗合斐波那契数列,随着调查深入,他发现每个确诊数字背后都藏着个被系统忽略的普通人:第34号病例是坚持送餐的外卖员,第55号病例是偷偷给流浪猫喂食的保安,第89号病例是每天给隔离邻居送菜的独居老人,这种将冰冷数据与鲜活生命结合的写法,让我重新思考那些跳动的数字究竟意味着什么。
其实仔细想想,现实中的疫情数据和小说里的虚构故事,本质上都在讲述同一个主题:人类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,就像我们小区解封那天,物业在门口摆了台自动贩卖机,里面不是饮料零食,而是居民们捐赠的书籍,有本《百年孤独》的扉页上写着:"当现实比小说更魔幻时,我们更需要文学的慰藉。"这句话,或许就是疫情时代最真实的注脚。
现在每次看到新增病例的数字,我都会下意识想:这个数字背后,会不会也有个值得写成小说的故事?那些在方舱医院跳广场舞的大妈,在社区当志愿者的年轻人,在实验室熬通宵的科研人员,他们的人生轨迹,本就是最精彩的现实主义小说,或许等疫情过去,会有作家把这些真实故事写成书,到时候我们翻开书页,看到的不仅是数字,更是一个个在困境中依然绽放的生命。
发表评论